華農支教學子淺談潛山茶文化
華中農業大學十二名支教隊員在經過走訪村民,了解了一些當地“茶文化習俗”后,“因地制宜”地為源潭鎮東紅村的孩子們精心準備了一節“接地氣”的《潛山茶文化品鑒》課,并獲得不錯反響。對此,結合相關教學課程內容以及支教過程中的感悟,記者圍繞“潛山茶文化之我見”這一話題,對華中農業大學“雨露?中國”公益社的支教隊員進行了深入采訪。
1. 在潛山眾多的傳統風俗文化中,為什么會把 “潛山茶文化”作為課程設計的出發點之一?
支教隊隊長辛智強:我在來到潛山之前,對天柱山劍毫就早有耳聞。正好在我們學校也開設了茶學專業及相關課程,因此在前期隊員的招募活動中,我就對具有茶學專業知識的同學特別的留意。通過前期專業的面試與后期組織的課程設計和培訓,《潛山茶文化品鑒》特色課程便孕育而出。
另外,隊員們在走訪當地村民的時候也注意到,茶在當地潛山人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天柱山劍毫,天柱山綠茶以及各家自制的茶葉等等,潛山的茶葉品種豐富多樣,潛山茶文化歷史悠久,底蘊豐厚,面對這樣難得的機遇,把當地的茶文化設計為特色課程來介紹給當地的孩子,并讓他們參與其中,介紹自家的茶葉,為自家制作的茶葉命名等想法便在我的腦海中油然而生。
2. 作為《潛山茶文化鑒賞》的主講老師,你是如何進行課程準備的?希望孩子們能夠從中學習到什么?
主講老師王文麗:其實這門課程,在我面試時就已經開始構思,因為之前在學校的茶文化協會的學習中對潛山的茶文化有些初步的了解,自己也挺感興趣的。來到潛山,在與孩子們的交流中,我發現潛山的茶文化遠不止我所了解到的那么淺薄,潛山人對茶的偏愛超乎了我的想象。為了下午課程內容的展開,上午便布置任務讓同學從家里帶些日常喝的茶葉過來。原以為只會有三兩個同學會配合完成任務,下午上課前驚奇地發現,幾乎同學們人手一盒茶葉,并且茶的種類也相當豐富——鐵觀音、大紅袍、金駿眉、普洱……其中以天柱山劍毫、天柱山綠茶最為普遍。突然感覺,在這些“小茶民”面前,自己似乎有些“班門弄斧”了。
面對這一“打擊”,我通過線上查閱相關文獻,線下走訪當地居民的方式,我開始更加努力地慢慢完善這門課程。我希望這門課不僅能一定程度上加深孩子們對茶學知識地了解,更希望他們能夠從中充分認識到自己家鄉文化的特色,增強對家鄉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支教的時間雖然短暫,但我希望能夠充分利用這21天,讓他們再端起一杯天柱山茶時,能夠品嘗的不僅是茶湯的味道,也能體味其背后蘊涵的潛山茶文化,當有一天他們長大遠走他鄉時,不會忘記那來自皖西南小城淡淡的潛山味道。
3.通過這些天支教生活中對潛山人生活習慣及風土習俗等的初步了解,你們是如何看待 “潛山茶文化”的?
支教隊員李瑾:干凈澄澈的天空,蔥郁的水稻,在白墻黛瓦間,感受到的是一種久違的樸實的寧靜感。人的腳步慢了下來,心也變得沉靜而安穩。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培養出潛山人質樸、醇真的氣質,這與中國自古以來對喝茶的淡然、寧靜致遠的心境追求不謀而合。潛山的茶喝得不僅是其中或微苦,或回甘的味道,更是一份心情與情懷。
支教隊員劉萱:與家鄉的東北菜相比,潛山的百姓似乎對腌制食品情有獨鐘。在走訪過程中,我注意到家家戶戶門口有晾曬的諸如苦瓜、豇豆等蔬菜,這從某個角度來說反映出徽菜重油、重鹽的特點。飯后一杯清茶解解油膩,喝出得不僅是一種飲食的智慧,也反映出潛山人對生活認真而踏實的態度。
支教隊員萬勝:在與潛山當地居民接觸中,我發現所謂得“潛山茶”不僅包括一些“官方”的天柱山劍毫、天柱山綠茶等名茶,在尋常百姓的茶壺里還私藏著各自家中的“獨門秘制茶”,比如經洗曬、炒制后金黃的大麥茶,西洋姜與枸杞相結合制成的清火降脂茶,明目解熱的菊花茶等,著實讓人眼花繚亂。從中,我們可以總結出潛山茶文化中所蘊含的包容與靈巧的特點,既有大家閨秀的端莊典雅,也有著小家碧玉的善解人意。無論是款待客人的天柱山綠茶,還是家常便飯后的一杯自家“產”的大麥茶,潛山的茶文化早已滲入到潛山人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成為生活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支教隊員樊芳妃:我家在云南河池六寨龍馬村,位于我國的西南地區,也是茶樹的起源中心之一。在那里,當地居民也有著很濃厚的飲茶習俗,比如說,產自我們六寨龍馬的六龍茶,有著上百年的悠久歷史,一直深受當地人的喜愛,也是我們家鄉人的驕傲。同樣地,潛山也因它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產出諸如天柱山劍毫等馳名中外的茶葉,也是潛山人心中不可替代的味道。潛山人對潛山茶的偏愛就如我們對六龍茶的喜愛,這種與生俱來的情愫背后所蘊含的可能就是一份難以割舍的鄉土情懷。